欢迎您访问澳门新莆京7906not!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文汇报11月13日整版刊出蔡龙云大师事迹专访

日期:2013-02-16 阅读:

 

 

蔡龙云:武术,回到百姓中间(附照片)

日期:2012.11.13 作者:李雪林 来源:文汇报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文汇报首席记者  李雪林

        听到“神拳大龙”这个名号,总会跟怒目圆睁、高大威猛联系在一起,但见到武术大师蔡龙云后才发现,其实他是个身材匀称、和蔼可亲的邻家老爷爷。他满头银发,整齐地向后梳拢,讲话的时候总带着微笑,偶尔还会冒出一点山东口音。

      “我几乎从不接受采访,这次上海体育学院60周年校庆让我出来亮亮相,我才答应下来。”蔡老一边跟我握手,一边说。那只常年练拳的手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在里面。言谈中,每每踢腿或出拳演示,动作都非常轻盈利落,让人不得不佩服:大师就是大师。

        蔡龙云祖籍山东济宁,1928年出生在上海。他的父亲蔡桂勤是当年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拳师。除了孩提时在老家生活过四年,后来在北京工作过几年外,蔡龙云的大部分时光都在上海度过——4岁开始在上海跟着父亲学拳;15岁在上海滩打败了俄罗斯拳手,赢得“神拳大龙”的称号;上世纪50年代初在外滩黄浦公园教拳;后来当过工人学校的老师、校长;1960年到上海体育学院任教……

        退休之后,他的生活恬淡安静,直到200812月蔡龙云大师工作室挂牌,他才重新忙碌起来。这是上海教育界仅有的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(另外两个是周小燕大师工作室、余秋雨大师工作室),也奠定了蔡龙云作为“国内外公认的文化坐标人物”的地位。

       虽已年届84岁,但蔡龙云每周二、四早上8点,仍会身着一袭运动服,准时出现在上海体育学院澳门新莆京7906not的训练房,给3名武术教师上课,教的就是祖传的“华拳”。蔡龙云一面教拳,一面著书,致力于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、创新和发展。

       看到如今公园里到处可见练太极拳的身影,老先生很欣慰:“老百姓就应该练练武术。这既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,也是一项非常好的强身健体的运动。”

        大师工作室的墙上,挂着朋友送给他的一幅字:“敦厚周慎”,是朋友对他性格和为人的概括。听老先生讲过去拳坛的往事,谈笑之间,很多老上海的人名地名、风土人情扑面而来,别有一番韵味。

15岁打败俄拳手  “一洗东亚病夫耻”

        家中尚武,蔡龙云注定无法割舍武术。作为家中独子,4岁那年,他从济宁回到出生地上海,跟着父亲练拳。练拳之苦在今天想来,老先生的记忆似乎不再那么清晰:“练得好也得练,练不好也得练,慢慢就喜欢了,可能基因里带着吧。”

       上世纪40年代,许多会拳术的外国人混迹上海滩,他们对中国武术不屑一顾,总想找机会教训教训中国拳师。1943年下半年,外国拳手通过武术圈内的中国人徐德馨,向当时上海武术界的蔡桂勤提出:“想和中国武术交交手。”蔡龙云回忆说,父亲淡然回应:“可以。”

        第一次见面,在八仙桥青年会的训练房,就是现在西藏路的大世界。因为中国拳师们都没见过拳击,提出来能不能先看看,对方就戴上手套露了几手。“哦,这就叫拳击。”现场的拳师们似乎看出了点门道。应老外的要求,中国拳师也要耍几招,王子平老先生的徒弟和蔡龙云对打起来。“老外一看乐了,问我们打来打去怎么谁也没碰上谁?我告诉他们,这就是武术,两个人对打碰不上的。”蔡龙云笑着说。

       第二次见面双方开始谈规则,因为中国武术可以拳打脚踢,最后定下规则,腰部以上,都算拳击的击打部位,打一拳得一分;腰以下,可以踢,但是外国拳手提出,屈伸性的腿法不可用,也就是踢腿不行。“说明他们对中国武术很在行,我一踢腿,他们的小腿肯定断掉。他们的意思就是只有直摆型的扫堂腿可以用。”蔡先生说,“当然,对方也可以用腿。”整个比赛打三个回合,倒地十秒不起者为输。

       第三次见面,决定谁和谁对打。“拳击按照体重分级,可是我只有15岁,体重更不要说了,我父亲就说,中国人不讲这个,按抽签决定。”双方定下8个人名单。当中方抽出蔡龙云时,对方抽到的是俄罗斯拳击手——马索洛夫。

       1943 11 13 ,外国拳击和中国武术的较量在回力球场(位于现在的陕西南路、南昌路)拉开大幕。蔡龙云说,解放后回力球场变成了上海市体育馆,后变成卢湾区体育馆,再后来体育馆搬到肇嘉浜路上,这个地方就变成别的大楼了。

      “看的人多吗?”

      “满座!”蔡先生洪亮而干脆的嗓音中充满了自豪,“当时的报纸在比赛前就造势,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连比赛规则都刊登了出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 开打之前还闹了个小小的笑话。与外国人一样,蔡龙云也戴着手套,只是比拳击手套略小,他披着大毛巾,由两边的人架上场后,坐在对角的角落里。铃一响,裁判一招手,蔡龙云走上去,刚碰到对方,他就给了对方一拳,马索洛夫朝后晃了一下。裁判笑了,满场的观众也笑了。蔡先生告诉我:“边裁、场裁都是外国人,我们也不懂规则,原来是要先握握手,检查手上有没有暗器,才能比赛。”

       重新再来,蔡龙云有点不敢打了,直到对方动手,他才开打。第一回合平分秋色。第二回合,马索洛夫学聪明了,蔡龙云一扫腿,他就跳起来,而且不仅仅是躲过完事,还顺手在蔡龙云身上一撑,竟然得了一分。后来,蔡龙云使出外摆腿,马索洛夫用手抄住了蔡龙云,蔡龙云一拧腰,侧滚翻,从马索洛夫身上翻过去了,外国人都看呆了。

       到了第三回合,马索洛夫凶猛进攻,蔡龙云也火了:“对不起了,你把我逼到角上,我要还击了。”因为人小,蔡龙云从马索洛夫腋下钻过去,转身打了对方颈动脉,然后在其腹部“咔咔咔”连击,直到对方倒地,一蹶不起,蔡龙云赢了。

        那次经典性的胜利,使蔡龙云赢得了“神拳大龙”称号。他笑道:“当时我还小,都没搞清楚马索洛夫是哪国人,后来看报纸才知道这个高头大马的对手是俄国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 其实,比赛之前,父亲已向他面授几条“锦囊妙计”——“闪躲技击,一拍到位;不着不架,着肉分枪”。

       蔡先生解释说,前半句的意思就是“不格挡”,一般打拳是格挡再打,先让,收回来,再打,一般要两拍才打到对方。父亲要求他不格挡就还击,是为了节省时间。后半句的意思是对方的拳打过来,碰到你的汗毛了,你才让开,让拳过去,如果半路就让开了,人家可以收回去第二拳再打,而到了汗毛这里,眼看就碰到了,他这一拳就收不回,就必须打出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 后来在1946年,蔡龙云又与老外拳手打过一场。那是和美国一个重量级黑人拳手鲁塞尔对打,最后,蔡龙云又一次把对方打趴在地。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观看了这场比赛后赋诗一首,书赠蔡龙云:“少林拳击世莫当,动迅静定力蕴藏。蔡君得之制强梁,柔非终柔刚非刚。刚者先折柔转强,妙门洞辟唯东方。技与道合乃有此,一洗东亚病夫耻。”

拳师任教上体院  成为李小龙偶像

        解放前,学拳主要是为了混口饭吃,为此蔡龙云的父亲一直在上海一些社会团体教拳。蔡龙云告诉我,那时候的上海滩,最流行早上练武术,晚上去夜校学英文,“这很有特色。”那时候拳师很多,上海滩上有不少武术组织。最典型的组织是精武会,还有蔡龙云父亲所在的华联同乐会以及中华武术会、益友社、青年会等等。

        解放后,职业拳师没有了,学拳主要是为健身。1952年之前的几年,蔡龙云没有工作,于是就在黄浦公园教拳,他往那一站一练,就有人来跟着学,学拳的大多是南京路上的职工,最多的时候收了80多个学生,每人收一两块钱,也挣钱不少。他还受“四联工会”邀请,去工人文化宫教拳。四联工会是由酒菜业、理发业、沐浴业、旅馆业四个行业成立的一个工会。

       上海市总工会下辖5个工人学校,后来蔡龙云到静安区的第五工校担任负责人。1953年,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,蔡龙云得了金奖;1954年,他调入国家队;1955年国家队解散后,他又重回静安区的第五工校;1958年借调到北京,筹备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武术比赛。

       19601月,32岁的蔡龙云来到上海体育学院,担任武术教研室主任。当初调他进体育学院时,他心里咯噔了一下,“不敢来,因为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而大学教师要写论文,我连论文是什么都不懂”。后来,一个教授拿出一篇论文给他看,是讲体育分类的,蔡云龙心里暗想:“这就是论文啊,我抽屉里有好几份呢,你写的是体育分类,我写武术分类不就可以了吗?”

        此后,在理论研究上,蔡龙云做出了显著的成绩。他撰写的一至五路《华拳》、《五路查拳》、《少林寺拳棒阐宗》等,都受到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。

       教学之余,在全国历次武术比赛和表演赛中,蔡龙云由一个普通运动员,成为一个裁判员,后担任裁判长、副总裁判长和总裁判长。几十年来,他桃李满天下,培养出王培锟、邱丕相、陈春茗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和高级教练。1986年,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研究院,50多岁的蔡龙云被调去做了6年副院长,后来又回到了上海体育学院。

        曾有人告诉蔡龙云,著名华裔武打明星李小龙非常崇拜他,他的《武术运动基本训练》一书还被李小龙放在床头。蔡龙云以前不敢讲,怕别人说他吹牛。后在“李小龙研究会”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中看到,才确信有其事。原来,李小龙曾在大陆买回很多武术书籍,其中就有蔡龙云《武术运动基本训练》和《华拳》。李小龙根据蔡龙云书中的指引练习,特别是进行腰腿训练后,腿法应用自如,用腿仿佛用手一般。在李小龙的一部电影中,有个特别的动作叫“三不落地旋风脚”——三个动作不落地接旋风脚,就是根据蔡龙云《华拳》里的“三不落地”改的。李小龙撰写的《中国基本拳法》一书,所用配图也是根据蔡龙云书里的图改编的。

       20106月,蔡龙云还为李小龙经典中文版《功夫之道》作序,序中写到:“我和李小龙素未谋面,但是借助武术这根主线,我和他有较深的结缘……”虽然没有跟李小龙见过面,但是很巧的是,两人的生日同月同日,蔡龙云出生在 1928 11 27 ,李小龙出生在 1940 11 27 ,都属龙,只是相差了12年。“这可能就是我和李小龙之间一种奇特的缘分吧。”蔡龙云说。

“三华贯一”著拳谱  创新华拳不申遗

        蔡龙云早年打败马索洛夫用的是父亲教的华拳。他说,华拳讲究击打的准确性,拳谱里说:“击必中,中必摧”,意思就是打击要准确,而且要有杀伤力。

        华拳的精髓在于“动迅静定”:“意思是动起来迅速,静下来马上可以定住。”蔡先生说,之所以称为华拳是因为倡导“精华、神华、气华三华贯一”。

       不管什么拳,内容一般来讲具有技击性,讲究踢打摔拿。过去华拳坚持正道,有几种人是不教的,所以现在练的人不多。理论拳谱在文革中毁坏了,蔡龙云正在写拳谱。华拳有单练,有对练,拳谱既要说明动作套路,也要讲清楚格斗用法,能练能打。“练套路的时候,四个手指要绷紧,往手背弯曲,才有劲,但对打就不能这样了。跟人对抗,不能用表演的东西,出去一掌,要追求结果最大化。套路和格斗就像文学里的散文和应用文是不一样的。”

       华拳有12套代表性的拳术套路,蔡龙云要写成12本单行本。如今,每周二、四他要教3个青年武术教师学习华拳,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。等他们学好了,拍成照片,再配到拳谱里。

       退休后的蔡云龙忙着写书,现在手头上整理的《武术运动基本训练》和撰写的《剑术运动》,过两天书稿即要送出版社,他正在校稿。其中的《武术运动基本训练》外文出版社还将出外文版。院里领导想配个助手给他,让蔡先生口述,助手记录,但蔡龙云不同意:“我说他写,他还要问我这个字怎么写。写完,我还要一个字一个字看,还不如我自己写。”

      于是,蔡先生自己动手,他笑言,“这两年除了吃饭睡觉,就是坐在板凳上写文章”。

      对于武术,练了一辈子的蔡龙云有深刻的感悟。

      “对以柔克刚我是存有疑惑的。”蔡龙云说,“中华武术动静刚柔,但是,太刚了就要折,太柔了就会缺,所以应该不柔不刚,不要刚的刚,不要柔的柔。做人也是这样,要不卑不亢。”

        他继而说:“以柔克刚不是说柔的东西能克刚,而是策略,不跟人争,但一反击就有力量。柔,莫如水,水能冲破大地,但是地足够刚,就不会被谁冲破。而水的力量大如地,也是一种刚。”“舌头是软的,牙齿是硬的,但是先坏的是牙齿,软的舌头不坏。但是佛牙如今还存在,舌头怎么不存在了?”

       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,武术中很多拳种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蔡龙云坚持华拳不申遗。

        在蔡龙云看来,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,就是在保护、传承的同时,不利于多样化发展。“比如太极拳,陈氏太极拳最早,杨露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杨氏太极拳。如果那时候有文化遗产,可能就没有杨氏这一派,只有陈氏这一派了。”

       蔡龙云说,如果只有蔡龙云的华拳,其他的都被抹杀了,那么华拳也就不会再有新的发展,所以要给其他的派别一些空间。“中国现在有129种拳种,如果老是守着说这拳是多少年传下来的,怎么能发展?任何事物都在创新发展往前走,如果越古老的越好,那么原始社会的武术就最好,你现在还会用原始社会的石头剑吗?”

        在蔡先生看来,武术的发展趋势应该是“保留传统,鼓励百花齐放,结合时代精神改进和创新”,“我相信会有新的拳种发展起来,以后也会有新的拳种补充进来”。

        武术现在又回归到百姓中间,打太极拳的多了,蔡龙云平时也练太极拳,说太极拳的强度适中,非常适合养生。

        耄耋之年的蔡龙云,身体依然硬朗,长年的武术训练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底子。“喜欢吃肉,坚持运动,生活规律,心胸开阔。”这是蔡龙云总结的养生经验。他特别喜欢吃肉,有人强调饮食以素为主,他不同意,“老虎不吃草而是吃肉,大象不吃肉而是吃草,这两种动物都很强壮,所以要根据个体的体质选择”。他坚持每天走一个多小时路,按时起居。他还提醒老年人,“什么事都不要放在心上,想开点,不要自己找自己麻烦。比如有的人说退休了就没人理了,想这个干什么?生病了更要思想开放,看病、吃药,就这两条。”

       人物档案·蔡龙云

       我国著名武术技击家、理论家、教育家,中国武术九段。曾任上海华联同乐会体育部武术教练。建国后,历任上海武术界联谊会常务执行委员,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武术队政治辅导员,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、副教授,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,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,国家级武术裁判员。

    蔡龙云以深厚的功力、精湛的技艺、宽阔的胸怀、高尚的人格,在中国武术界广受尊崇,是我国武术界公认的一代宗师。1953年,他作为华东区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竟赛大会,在这次会上他以“华拳”、“峨眉刀”、“华拳对打”获得金奖。1959年国家体委授予他“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先进个人”。1984年国家体委授予他“全国武术挖整工作先进个人”。1988年荣膺中国国际武术节“武术贡献奖”。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“政府特殊津贴”。

        文汇报原文网址:http://pdf.news365.com.cn/whpdf/20121113/WH12111315.pdf